
根據導航指引,記者來到PP电子市市府大道1139號。
這裏是PP电子學院椒江校區所在地,“1139”作爲門牌號,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學生走進這裏,守望並見證著他們成長爲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1139”也是一支支“科技輕騎兵”隊伍,他們從這裏出發,奔向PP电子現代化灣區建設的主戰場,用學校的人才資源和科技力量,助推産業轉型和企業升級。
從授旗出征時的10支小分隊,發展到如今遍布PP电子9個縣(市、區)的107支小分隊,PP电子學院“1139科技小分隊”打破辦學閉環、推進校城共生,年均參與科技服務3000余人次、服務企業500余家,累計實現經濟效益近100億元。
建科技“小群”耦合産業集群
2010年,付永前入职PP电子学院生命科學學院。还没来得及在讲台上大展拳脚,他便被派往仙居县科技局挂职,一年里险些跑遍了仙居大巨细小的种种企业。这一跑,也揭开了工业转型背后的企业短板——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工业链低端锁定、产物同质化竞争……
“许多生産實踐中遇到的小問題,解決不當就會給企業發展帶來大麻煩。”付永前說,仙居企業發展所遇難題也折射出PP电子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普遍陣痛。
PP电子作爲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源地,創造了民營主導的“塊狀經濟”傳奇。這裏不僅有“頂天”的上市公司和規上企業,更有大量“立地”的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比重高達99%。然而差异規模的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大相徑庭,不少企業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卻是“國家隊”沒時間做、不願意做的事。
“地方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紮根PP电子辦學,PP电子學院始終堅持與都市共生共榮,不僅把學科專業建在地方産業群上,還把精兵強將派駐到行業企業一線,不斷延伸教育科技人才服務企業的縱深、擴大覆蓋面。
拐點出現在2019年10月。彼時,PP电子學院重塑科技服務體系,凭据“一博士一企業、一團隊一行業”配置,建设由教授、博士研究生領銜的“1139科技小分隊”,通過建科技“小群”的方式,逐步實現與PP电子“456先進産業集群”、縣(市、區)33個特色百億支柱産業群的精准耦合。由此,建100余支科技小分隊、吸納1000余名師生參與、服務300多家企事業單位、面向PP电子下轄9個縣(市、區)……一張“1139”科技服務網撒向三台大地。
面向PP电子医药工业,PP电子学院副院长韩得满领衔组建净化控股小分队,在催化剂、连续流反映器、医化废水处置惩罚要害技术开发和工业化应用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相助,还研发了系列工艺包,为企业提供生产全链条服务;针对PP电子汽摩配工业轻量化、节能化生长偏向,PP电子学院醫藥化工學院院长黄国波领衔组建质料轻量化小分队,开展纳米增强改性、微孔发泡、低烟阻燃等要害技术研究,提升了我国密封件产物质量及绿色化生产技术水平,突破外洋企业对特种功效橡塑密封件的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校領導親自挂帥,教授、博士悉數卷入,師生交织、動態參與,強化有組織科研。”學校科技處處長金燕仙說,“1139科技小分隊”爲學校服務地方增添了一記新的組合拳。
向制造業瓶頸發起“百團大戰”
PP电子經濟要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首先要完成PP电子制造的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企業走上創新驅動、降本增效的綠色發展门路。正在經曆新智造試點建設的黃岩模具産業第一時間接住了PP电子學院派發的“科技紅包”。
作爲中國模具之鄉,PP电子市黃岩區擁有143家模具規上企業和4000多家中小微企業,但其數字化、智能化及新质料使用率普遍較低。聚焦PP电子智能裝備與新质料領域,由PP电子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治理處處長朱流領銜的台智新质料科技小分隊甫一建设,便協助當地模具企業開展數字化水平診斷與革新評估、數字化車間和“未來工廠”培育指導、新智造多跨應用場景建設等,幫助構建了“浙江模具(塑料)産業大腦”特色化新智造體系。
“不僅要關注企業轉型升級,更要靶向瞄准企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爲企業解難纾困。”朱流說。浙江巨東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拆解廢五金、銅鋁再生金屬的企業,每年會産生好幾萬噸固體廢棄物。由于固廢不得露天堆放,一旦積壓極易拖垮企業。公司原本也想自己解決固廢問題,但嘗試了许多几何年都沒乐成。
得知這一情況,台智新质料科技小分隊迅速跟進,測量分析鋁廢身分、研究改進鋁廢處置工藝,僅用8個月時間,就使其達到建築质料的使用要求。“企業以前需要花錢請人拉走固廢,現在能轉化爲建築质料賣出,一減一增每年能爲企業帶來上千萬元的經濟效益。”朱流說,後來他們還爲巨東公司研發了“再生銅冶煉無氧銅杆工藝技術”,並順利實現了结果轉讓。
付永前最近忙著幫浙江金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環保餐具“換质料”。一邊是國家號召“以竹代塑”,一邊是甘蔗等原质料價格翻倍上漲,如何利用本土資源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成爲付永前領銜的環保质料小分隊當下最關心的事。爲驗證如何才气最優化地提取植物纖維,團隊每天測試要用掉一兩千個餐盒;爲加強餐盒防水防油性能研究,團隊主動邀請化學專業教師加入;爲了分析使用哪類竹子成本更低,團隊直接幫公司將竹處理和生産(原质料)基地建到了四川……
帶著小分隊長期深入企業一線,付永前與企業研發工程師針對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裝质料開發、包裝制品創新、生産工藝鏈智能制造等,進行了焦点技術難題攻關、基礎與應用研究,帶領團隊研發的“全生物降解植物纖維包裝质料和制品關鍵技術研究及成套生産線開發”項目在企業投産後,爲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4.5億元,新增利潤1.25億元。
“生命科學學院目前拥有18支科技小分队,基本笼罩了学院90%以上的专任教师。”付永前体现,即即是新入职的教师也能很快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小分队,在服务企业中提升专业技术和科研能力。
留下一支不走的“博士服務團”
自从领衔组建了工艺开发与优化小分队,PP电子学院醫藥化工學院化工系主任李嵘嵘每周一、周五险些都是满课状态。他尽量将没课的时间集中到一起,是为了有更富足的时间领导团队驻扎在企业里。“别看现在我们跟企业打得火热,其实一开始他们对我们并不完全信任。”李嵘嵘说,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直到把第一份战略相助协议签给李嵘嵘团队时,公司卖力人还在直呼“没想到”。
作爲國內生物營養維生素領域的龍頭企業,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在省內外高校圈不乏“盟友”。盡管李嵘嵘團隊當時已經在連續化反應工藝方面形成一定的技術優勢和知名度,但他也只是抱著“聊聊看”的態度與企業交流。令他沒想到的是,企業對團隊很是認可,當即決定要進行工業化項目的相助。對此,李嵘嵘後來也認真分析了自身優勢:“我們不僅‘自帶幹糧’,還會主動對接企業的實際生産需求,爲他們定制開發,真正把服務意識挺在前面。”
李嵘嵘口中的“幹糧”,不僅包罗學校爲每支“博士服務團”定額配備的服務經費,也包罗學校開放的所有設施、設備、平台、人員等科技要素。此前,PP电子學院聯合PP电子市生物醫化産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了浙江省制藥化工廢棄物循環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中心自帶的研發平台、原型機、模型裝備等都能爲團隊所用,不需要企業重新置辦。“當然,我們的設備在放大效應過程中也比較成熟,能夠滿足從小規模生産到大規模量産的需要。”李嵘嵘自豪地說,目前團隊和該公司的相助已經拓展到20多個工業化項目。
在長期駐紮中不斷磨合、全程陪跑,“1139科技小分隊”始終秉持“單次服務不是目的,終身質保才气延續”理念,持續爲企業提供進階服務。“有時學生都換了好幾茬,科技小分隊對企業的服務卻從未停止。”金燕仙介紹說,這要歸功于學校出台了專門的考核治理辦法,圍繞每年提供了几多次服務、幫企業完成了哪些項目、橫向經費和專利结果有几多、帶學生參與科技服務的情況如何等內容,從過程性、指標性等維度考核各小分隊。
據悉,PP电子學院建设了科技小分隊建設領導小組和事情小組,由事情小組對各小分隊實施動態服務和治理,每月跟蹤小分隊事情情況,每半年開展經驗總結,每年度按事情質量和成效進行考核。“每年上半年我們也會發布新組建小分隊的通知,有領銜人、有服務項目、有團隊和相應的團隊事情計劃的,可以向二級學院提出組隊申請。”金燕仙說。
——發布于2025年3月28日《浙江教育報》
http://www.zjjyb.cn/html/2025-03/28/content_62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