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 |
硫雜環帶芳烴及其超分子化學 |
報 告 人 |
朱克龍 教授,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
報告时间 |
2024年4月12日上午9:30 |
報告所在 |
醫化學院第二會議室 |
報 告 內 容 簡 介 |
報告內容: 碳氫納米環帶特別是其中的鋸齒型碳納米帶及其氫化産物的乐成構築可爲碳納米管的精准合成提供一種自下而上的新战略。自1954年提出設想結構以來,它的合成研究一直吸引著衆多的化學家。在碳納米環帶中引入雜原子(S,O等)不僅可以解決高張力環帶分子合成的難題,同時也賦予了納米環帶分子新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我們通過分步橋接的控制合成战略,精准地合成一系列具有氧、硫原子雙橋連的新型納米分子帶,並通過核磁共振、X射線單晶衍射及紫外可見光譜等進行了結構表征及性能分析。實驗結果讲明差异的雜原子橋連順序可以導致差异大環空腔體積及構型,進而使得該類大環呈現出豐富而特殊的主客體化學。例如碗狀的環酚噻嗪納米帶對富勒烯C60具有很是強的選擇性絡合;而另一個具有相似化學組成的桶狀環酚噻嗪納米帶則對[2,2]環蕃分子具有識別能力,並能形成特殊的“環嵌環”型超分子複合物。這類環酚噻嗪大環的多樣結構及其特異的主客體化學不僅證實了其作爲新型的超分子主體的潛力,也進一步豐富了納米分子帶的研究。 朱克龍教授簡介: 2004-2009年在浙江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起在加拿大溫莎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事情,于2016年加入中山大學,現爲化學學院教授,博導。先後入選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國家外洋高層次人才計劃,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長期從事于超分子化學與质料領域研究,在設計與合成新型大環分子、人工分子機器及配位聚合物质料(MOF)等方面具有富厚经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在Nature Chemistry、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化學期刊雜志上發表了研究性論文60多篇,撰寫英文專著2章,研究结果被多次亮點評述于Nature,C&EN,Synfacts,ChemistryWorld等。擔任廣東省化學會青年專業委員會委員,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編委。
|
承辦學院 |
醫藥化工學院 |
發布日期 |
2024-4-8 |
歡迎廣大教師、學生參加! |
文:张玉琢 / 图:无 / 审核:申士杰 / 责任编辑:孙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