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概況
黨政機構
教學机构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國際教育
  • 繼續教育
隊伍建設
  • 人才政策
  • 招聘信息
招生就業
  • 招生信息(本科生)
  • 就業服務(本科生)
  • 招生信息(研究生)
  • 招生信息(國際生)
相助交流
  • 國際相助交流
  • 地方相助交流
学术 · 人才

南開大學甯稼雨教授受邀作講座

新闻来源:人文學院點擊數:更新時間:2025-03-31

3月28日下午,人文學院邀请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宁稼雨作“人文社科研究的范式、要领与人工智能新挑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人文學院院长罗争鸣教授主持。

會議伊始,甯稼雨強調了精神修養與專業基礎的重要性。他指出,“士”的影響力在于探索真理,並爲人類發展提供哲學參考與偏向引領,爲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他提到,“稻粱謀”與“帝王師”之辯,體現了對知識與道德的雙重追求。甯稼雨強調“常立志”與“立志常”的關系,並提到了“舍得”二字,告誡學子們要明確這一生最想追求的是什麽,要“立常志”。在專業基礎方面,甯稼雨闡述了知識結構的多樣性,他強調,文獻搜集與處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對工具書、紙本文獻與數字文獻的掌握,是研究者必不行少的技术。除此之外,邏輯思維、思辨能力的培養對于人文社科研究者而言也是極爲重要的。在研究中,研究者不能完全凭据學術規範來,過分強調學術規範極易損失自己的學術思想。接著,甯稼雨進一步提到創新能力是推動人文社科研究的動力,研究者們需要做到“創新”與“知舊”,要把前人所做的往前推進一步,而不是簡單重複。

講座現場

講座的第二部门深入探討了研究範式的看法。甯稼雨指出,研究範式有三個焦点要素,分別是本體論、認識論與要领論。他提出,“範式”作爲學術研究的統一,它的價值體現在統一性、規範性和重複操作性上,但也面臨著局限與軟肋的問題。“範式”看法自己來自西方,所以背後隱含的問題就是它是否能夠在中國套用。結合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案例,甯稼雨探討了文體史與作家作品的研究範式,分析了其貢獻與局限,並提出以故事類型研究爲焦点,發展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新範式,以彌補傳統研究的不足,逐漸做到“以中爲體,以西爲用”。

在研究要领的討論中,甯稼雨對中國古代與西方的要领做了對比,強調古文經學的考據與今文經學的義理應當結合,同時吸收西方哲學的影響。他指出,現代中國學術研究應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同樣以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爲例,他提出“實事求是”的研究要领,即在研究對象、研究者和研究條件的基礎上選取適合的要领論,強調文史兼顧、考據義理並存的重要性。

面對人工智能這一新挑戰,甯稼雨結合自己三十年來的經曆,詳細介紹了計算機技術的演變,從早期的台式機到如今的智能手機,以及在文獻處理和數字化領域的應用,這都對他的研究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盡管人工智能爲信息整合提供了優勢,但也有其局限——信息的投喂與算法判斷可能影響結論的准確性。他強調,研究者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時,必須對所有信息進行嚴格的核實與驗證,以確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講座現場

講座尾聲,甯稼雨與在場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現場氣氛熱烈。


文:薛琳琳 /    图:金籽言 /   审核:罗争鸣、陈隆升 /    责任编辑: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