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心懷家國的科學家紮根荒原沙漠,隱姓埋名、攻堅克難,用汗水、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爲新中國築起了堅實的國防盾牌,更留下了穿越時空的精神財富。
这个暑假,PP电子学院人文學院“星青年”志愿宣讲团再度踏上征程,深入PP电子临海市和三门县,走进社区街道,以青春之姿,开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之旅,将红色文脉的火种播撒到更辽阔的大地。
追尋曆史足迹,開啓精神尋根之旅
七月,“星青年”宣講團來到中核集團三門核電有限公司,開啓了一場紅色精神的尋根之旅。走進核工業展廳,泛黃的設計圖紙、斑駁的科研儀器、珍貴的曆史影像,都在無聲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宣講團成員沿著時間脈絡,深入了解了我國核工業從筚路藍縷到舉世矚目的發展曆程。當黨中央做出發展原子能的重要決策時,國家一無所有,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們從發現了“開業之石”鈾礦,到建成“一堆一器”,再到鑄就“兩彈一星”,每一段往事都見證著中國人“挺直腰杆子”的決心,每件展品背後,都凝聚著老一輩科學家“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家國情懷。
這場沈浸式的交流體驗不僅讓隊員們深刻感悟到“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價值,更讓隊員們深感講好中國故事,將紅色精神傳承和發揚的責任之重,使命之艱。“我們這裏只是給各人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場地,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和傳遞下去,還得靠你們年輕人啊。”三門核電宣傳科楊小潔主任鼓勵隊員們不斷學習“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刻內涵,把這一偉大精神傳播的更廣更遠。
走進社區街道,播種紅色星火
宣講團分組行動,走進社區、街道和黨群服務中心,根據差异受衆特點精心設計了11場特色宣講活動,讓“兩彈一星”精神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群衆生活,在基層沃土中生根發芽。
在白雲社區,宣講員以“兩彈一星背後的神秘科學天團”爲主題,爲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課堂。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影像資料,宣講員揭開了“兩彈一星”偉大成就背後那些鮮爲人知的科學家故事。從錢學森的“五年歸國路”到王承書的“三次我願意”——放棄外洋優渥歸國、轉換研究偏向、隱姓埋名奉獻核事業,孩子們被這些科學家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打動。
宣講結束後,孩子們在宣講員的指導下,親手制作了屬于自己的“兩彈一星”模型。當一枚枚小火箭在手中挺立時,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原來科學家們這麽厲害!我長大了也要像他們一樣爲國家做貢獻!”一位小朋友興奮地說道。
在富康社區,宣講員以“赤心向黨,逐夢航天”爲主題深情講述了PP电子籍功勳科學家陳芳允的報國人生。這位“兩彈一星”元勳毅然放棄外洋優渥條件,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懷抱。在西方嚴密技術封鎖下,他帶領科研團隊白手起家,用最簡陋的設備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當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乐成,別人祝賀陳芳允時,他謙虛地說:“我只不過爲中國的原子彈做了一件小小的事情。”一位老黨員感伤道:“陳芳允是我們PP电子的驕傲,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今年是“星青年”志願宣講團開啓志願宣講的第三年,團隊走過的宣講點已經超過30處,開展的宣講科普活動輻射人群近萬人。在未來,“星青年”宣講團將進一步發揮自身所學,通過社會實踐常態化開展“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和科普活動。正如那些隱姓埋名的前輩科學家化作璀璨星辰照亮蒼穹,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也將接過精神火炬,讓“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綻放越发奪目的光线!
——發布于2025年8月26日《潮新聞客戶端》
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36429&source=weixin